“戴阳”这个课题,本号最初以王孟英某案为开头,没想到最后会在李东垣这里得以彻底圆满的终结。
话说,回想过去一路,后来慢慢走向李东垣,其实也都是由孟英“指引”的。
所以,作为本课题的终结篇,我会一路追溯到孟英案,并尽量将过去两年间介绍过的,所有与本课题相关的医家医案给贯穿起来。
鉴于最终是借东垣之力才得以将“戴阳”给彻底打穿的,因而,我将本篇列入“解构脾胃论”系列。
话说《脾胃论》第六章“分经随病制方”里的两个方子,对于李东垣而言,其实都是外感发热方。所以,他在短短一章节内容里,最多重复的语句就是:若是偏于气虚,那就不能再用通气防风汤,而要改用黄芪人参等药来补气啦~!
可能会有读者注意到,“通气防风汤”里已经有黄芪人参了,那为什么李东垣要在加减注意事项里,还强调说若是气虚就要补气而不能用通气防风汤?“肺气虚也,以黄芪、人参之类补之”。
这是因为,当元气“不足”与“受阻”的比例发生变化时,相应的用药“比例”,也必须随之进行改变。
“通气防风汤”的组成为:柴胡、升麻、黄芪(已上各一钱)、羌活、防风、橘皮、人参、甘草(已上各五分)、藁本三分、青皮、白豆蔻、黄柏(已上各二分)。
此方里的人参与黄芪总量为1.5钱,引经药与风药共有五味,还有一味破气较猛的青皮。
而东垣在本章里提到的“黄芪人参汤”,其组成为:黄芪(一钱,如自汗过多,更加一钱)、升麻(六分)、人参、橘皮、麦门冬、苍术(无汗更加五分)、白术(已上各五分)、黄柏酒洗、炒曲(已上各三分)、当归身酒洗、炙甘草(已上各二分)、五味子(九个)。
此方里的人参与黄芪总量为1.5~2.5钱,同时还有当归、白术、炙甘草、麦冬、五味子等扶正药。且除了用升麻与苍术来引经外,就不用其它任何风药了。
咱用图来表示的话,以下是“通气防风汤”的两线问题:
图片
阴火线问题:A1以无形之热为主;
卫气线问题:B1偏于受阻。
以下是“黄芪人参汤”的两线问题:
图片
阴火线问题:A1既有无形之热,A2亦有有形之邪(这里是湿);
卫气线问题:B1既有明显受阻,B2亦有明显不足。
可以说,A1+A2+B1+B2的“四联组”格局,才是东垣方里占比最大的。
这也是所有后人都难以与之匹敌的。
比如,老读者应该都有印象的,李东垣治消渴的经典方:“生津甘露饮子”,用的正是这么一个完整的“四联组”结构。
东垣之后,唯一能勉强够及李东垣的,应该也就只有朱丹溪了。因为“四联组”格局也是丹溪方里占比最多的。之所以说丹溪仍不能与东垣齐肩,主要依据就是东垣能拟出“生津甘露饮子”,而丹溪恐怕不能。
我曾介绍过朱丹溪的两则治体虚发热的经典医案。一则是以人参为君,黄芪、白术、归身为臣,苍术、甘草、木通、干葛为佐,大剂与之;另一则是用人参、黄芪、当归、白术、陈皮、甘草、附子二片,后再去附子另加芍药。参《朱丹溪与张景岳,临证水平不啻天渊》。
这两则医案里,病人的无形之阴火,都如上图那般浮于一身之表;但同时,一身之元气已较为衰弱。在这种情况下,丹溪还是同时看到,并顾上了三焦层面的痰湿,以苍术、木通、陈皮、芍药等来兼顾解决湿热。
尽管对于丹溪本人而言,这也没什么特别的。因为正如前文所说的,“四联组”本来就是他最常用的组方结构。但我回顾过去所有提及过的医家医案,发现能做到的极少,几乎没有。
只有在东垣与丹溪之前的许叔微,倒是有一则医案处理得非常周到,两线问题都顾上了。
病人在扑倒后,恶闻人声,厌恶听到人的声音,可见阴火升逆,四肢厥逆又是卫气不布之象。对于此证,一般人要么能顾及到阴火问题,要么能顾及到卫气问题,基本上只能看到两者之其一。但许叔微两线问题都看到了,而且还看到了同时存在的有形之邪的痰阻。
于是许叔微分别用了汤剂之“白薇汤”(白薇、当归、人参、甘草),与搐鼻取痰之“仓公散”(藜芦、瓜蒂、雄黄、矾石,为细末,少许吹入鼻中)。
以吐法来解决A2有形之阴火与B1卫气线之受阻,以汤药来解决A1无形之阴火与B2卫气线之不足。参《不喜听到声音的古案们》。
在A1+A2+B1+B2“四联组”的格局里,如果说许叔微案代表其中的一个极端发展,那么李东垣用冰镇理中汤加茯苓案,也是此格局的一个极端发展,参《东垣为何如此使用理中汤?》。
以冰镇法来平衡A1无形之阴火,以理中+茯苓来解决A2有形之阴火(湿邪)、B1卫气线之受阻、B2卫气线之不足。
记住这个“四联组”哈:
【无形之阴火+有形之阴火(以三焦之实邪阻滞为主)+卫气线以不足为主+卫气线又因实邪阻滞而受困】
因为对于这个局面,在东垣与丹溪以后,就再也没有人能正确而完整地进行处理了,也或许是因为我读的医案数量还不够多。
后世比较优秀的医家医案,或是能兼顾到其中的两到三者,或是分步骤依次进行处理,先以从大体上解除卫气稽留为首要目标;
而次等的医家医案,就基本清一色的以N味汤来打底了。
比较优秀的医家医案,有明中前期的韩飞霞,以及朱丹溪的弟子赵以德。
韩飞霞的大嫂患病,医者们搞不清寒热温凉。或见其寒湿症状即用温热,以致热晕欲绝;或见其口唇皆疮即用寒凉,以致湿邪更加泛滥。这么乱治了四十多天,人快不行了。
好在韩飞霞及时赶回家,先是以“盐煮大附子九钱为君,制以薄荷、防风,佐以姜、桂、芎、归之属,水煎,入井,冰冷与之”,兼顾其浮火与阳虚。其大嫂服药后得以安睡,韩飞霞之后再改用女金丹为主,行滞化瘀。
当然,这也是因为病人的实邪不是一次用药可解,只能稍后进行缓攻,所以此案的先后步骤是正确的。只不过第一方的汤药,扶正与发散的比例稍欠了些,好在额外用了冷服法。参《韩飞霞的十三则医案之集按》。
再说丹溪的弟子赵以德。
病人扑倒暴汗,赵以德先急煎独参浓汤令服,病人神气稍定。之后的几天时间里,病人或是喑哑无声,或是哭笑不定,四肢难动,这是因为痰邪未除。好在赵以德见状后很快反应过来,紧接着以人参竹沥荆沥黄柏黄连等,开其痰结。如此连治八天后,病人笑止手动;治疗一个月后,恢复正常走路。参《上脱证,仍要顾及下气之流通》。
赵以德虽然一开始没能顾及到实邪,但后来很快反应过来了。
与韩飞霞赵以德俩人形成对比的,是明末的陆养愚。
陆养愚是陆氏三代里医术水平最高的,但由于他处于明末,仍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明中期以后出现的“陋习”:
即不分阴火有形无形,亦不分气虚阳虚,皆同时使用阴药,比如陆养愚此案所用的地黄麦冬五味子等。
在病人出现扑倒暴汗后,陆养愚以人参地黄麦冬五味子等,令病人神气稍定而汗止。但接下来面对病人出现的长达十几天的神昏谵语情志反复无度,他完全不明缘由,无法如赵以德那般迅速反应过来。好在病人后来自行渐渐恢复二便,实邪便随二便排出去了。参《上脱证,仍要顾及下气之流通》。
对于“四联组”的格局,明以后的处理都是乱七八糟毫无头绪的。把整个队伍带偏的两位代表人物,当然是本号的“老朋友”咯:薛立斋与他的私淑弟子张景岳。他俩的相关医案,可谓是乱七八糟与毫无头绪的真实写照。
在写完以上“四联组”后,让我们来看看相对简单的“二联组”格局,即:A1无形之阴火+B2卫气线之不足。
这第二个“戴阳”的格局,让我们不妨反过来,先从后世开始来讲。
本号最初介绍的就是王孟英的一则治案。病人年近八旬,冬月伤风,面赤气逆、烦躁不安之象,孟英说这正是喻嘉言所说的外感“戴阳”证。
其实我写到这里时,内心不禁百感交集…
面赤,仲景说是怫郁之象;烦躁,亦属于争象。分别可参《发狂,难不成也是想要出去?!(附上“狂兄狂弟”:冒、郁、怫)》与《所有的躁,都是因为想要出去!》。
也就是说,面赤气逆+烦躁不安,正是气机欲从阴位达于阳位的表现。而处于清中晚期的王孟英,竟然能够完全get到;更难得的是,他还兼顾到了可能同时存在(医案内容未明)的三焦湿邪。参《王孟英这则医案,背后有多少古人》。
孟英用方为:“东洋人参、细辛、炙甘草、熟附片、白术、白芍、茯苓、干姜、五味、胡桃肉、细茶、葱白”。虽是借鉴陶节庵的原方,但孟英的加减法实在是太周到太贴切了哈~!
哎,忍不住又想起张山雷的慨叹,要是王孟英能生在金元以前,那该有多好啊~!
说起陶节庵,明以后的医界学子们凡是学伤寒,主要通过阅读他写的《伤寒六书》。也因此,此书中治“戴阳”的“回阳返本汤”,就成了明清医家们在N味汤流行之前主要的参照对象。
“回阳返本汤”的组成为:“熟附子、干姜、甘草、人参、麦门冬、五味子、腊茶、陈皮”;服用法为:“用澄清泥浆水一钟,煎之,临服入蜜五匙。顿冷服之,取汗为效”;另有加葱或黄连等加味法。
陶节庵说:“此汤治阴盛格阳,阴极发躁,微渴面赤,欲坐卧于泥水井中,脉来无力,或脉全无欲绝者”。
躁、面赤,所反映的问题,刚才说过了。因而,此证的两线问题正是个“二联组”:阴火浮于一身之表,阳气虚衰于里。
既然阳气困于阴位而不得外达,而汗出又是卫气稽留解除的重要标志,因而此方服用后,要以“取汗”为验。
清末明初的大医家张路玉就用过此方。
病人伤寒后,前医过用发散,以致病人屡次大汗,而热却不除,反添喘促。接下来的另一位前医更是夸张,直接用了重剂麻黄汤。病人服用后头面大汗,喘促愈加。
众医们为接下来该如何治疗争论纷纷,僵持不下,最后决定找张路玉来作定夺。
张路玉发现病人“六脉瞥瞥,按之欲绝”,说这是“正阳欲脱亡之兆”,须急用参附。他用的正是陶节庵的“回阳返本汤”,另加童便。病人服用一剂后稍宁,三剂后安卧。之后改用大剂独参汤加童便,调理数日渐安。参《来看古人们治“戴阳”的各种境界》。
比张路玉年长三十岁的喻嘉言悟性极高,尽管他盛赞陶节庵的“回阳返本汤”是治疗此证的最佳典范,但等到他自己遇上了“戴阳”,用的却并不是陶节庵的原方,而是以人参附子两味为主。参《来看古人们治“戴阳”的各种境界》。
病人的遭遇与张路玉案一样,也是前医过用麻黄汤,但病人尚未出汗。
难道汗未出也一样会重伤阳气么?
是的。
病人连续服用几剂麻黄汤后,自感急迫欲死,呼吸不能相续,头面赤红,躁扰不宁,脉豁大而空。喻嘉言接手诊疗的时候,尚不知病人先前服药的情况,只觉得非常奇怪,病人只不过是伤风感冒而已,怎么会出现“戴阳”证呢?
喻嘉言紧接着处以人参附子,并安排一人紧贴病人同寝。古代床榻很窄,紧贴着的一个健康人,就相当于是温敷法了哈。在服药与“温敷”的双重力量作用下,病人终于得以汗出,“逼出其汗如雨”。随后再紧跟一剂,病人便汗止身安。
所以我对陶节庵的“回阳返本汤”,评价不是很高。
尽管,到了“两线”阶段后,已不再论“闭脱”,气机问题皆属卫气稽留。但汗出与汗未出,还是有所区别的,尤其是“大汗暴”出与“点滴无汗”这两个极端,具体用药一定会有所区别。
陶节庵的方子组成本身更适用于已经汗出的,所以,张路玉的选用是比较正确的。
另外清初大医家沈尧封的某则医案,也应该使用类似的结构。
沈案的病人在产后大汗腹泻不止,一边是自觉大热口渴喜饮,一边是寒战始终不减。两线问题都很明显。沈尧封起初的两三次用药都偏于解决卫气线问题,病人服用后症状不除。后来他转用“黄芪五钱炒,北五味四钱捣,白芍三钱炒,归身一钱五分炒,甘草一钱五分炒,茯苓二钱,大枣三个”,才得以取效。参《为什么服用辛热会加重腹泻?》。
沈尧封的用方组成,正是喻嘉言对陶节庵“回阳返本汤”的评价:七分阳药,三分阴药。
但若是面赤躁动,却点滴无汗,陶节庵方恐怕就不太适用了。因为又是三分阴药又是要用冷服法,两者叠加之后,已经差不多要与阳药占比呈五五开了。在阳气极度虚衰而未能汗出的情况下,这样五五开的结构,还能有力量成功达表么?
所以,我们可以看到仲景给出了两个“四逆汤”,一个是以甘温的炙甘草为君的四逆汤,另一个是以辛热的干姜附子占比更高的通脉四逆汤。
也所以,喻嘉言虽然盛赞“回阳返本汤”,但他并没有使用原方,而且也没有适用冷服法,更是额外加上了“逼汗法”。虽然处于医理末路时代,但喻嘉言的聪慧与颖悟,使得他在处理具体的“戴阳”证时,能够正确地灵活应变。
陶节庵尚在明初,其对于“戴阳”一证的认知混乱程度,还算是比较轻微的,越到后来就越发离谱了。
如果说前面的“四联组”局面非常复杂而难以全面顾及的话,那对于“二联组”,明以后也渐渐不知该如何正确处理了。既不分有汗无汗,也不兼顾权衡阳气虚衰的程度与阴火浮越的程度。只要看到出现升逆之象,就用N味汤,领袖人物代表人物自然还是那两位。
从明末到清末,这一径用N味汤结构来处理“戴阳”的风气,已经蔚然成风了,直至完全霸占主流,而古人的正确治法,反而几乎无人知晓。
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余听鸿的《诊余集》里,出现了好几则使用N味结构却丝毫无效的案例。
同在《来看古人们治“戴阳”的各种境界》篇里,就有这么一则。病人外感后过用发散,忽一日面赤,汗出不止,脉浮无力,到了夜间,汗出更甚。
当时,余听鸿的老师,以及孟河的前辈马培之先生,都先后处方,却皆不效。后来大家商量之下使用了“熟地四两,党参四两,黄芪四两,附子三钱,肉桂三钱,煎汁,加以童便三两”,看似阴阳两顾,却仍是不效,病人汗出面赤照旧。
最后还是余听鸿想起了古人法,仅用大剂别直参而取效,而后再以东洋参二两加紫河车彻底收功。
读到这里,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。
此证既没有明显实邪,算不上“四联组”,而是较为简单的“二联组”,且已大汗出,不是可以参考陶节庵的“回阳返本汤”,使用“阳药+阴药”的结构了么?为何连连不效呢?
这是因为在阳气极度虚衰的情况下,阴药因其黏腻的质地与偏于降行的作用,会先行一步困遏住本就岌岌可危的卫气线。卫气稽留无法解除,则阴火反而无法降行。
这也是为什么在仲景方里,针对这类气机问题时,都只用人参或炙甘草,而绝不碰任何阴药的原因。但我们可以看到,陶节庵那本以解读伤寒发挥伤寒为主要任务的《伤寒六书》里,已经把古人的用方法度给统统抛弃了。
因此,才会逐渐形成足以诞生N味汤的客观条件。
经过数百年的堕落,到了清末发展成余听鸿笔下那般程度的混乱,可以说是毫无意外的必然。
也正因为如此,余听鸿最后转用古人法,以大剂人参来兼顾两线平衡两线问题,是值得我们予以赞叹。
他的另外一则更有名的案例,就是本号介绍过的《如何拯救悬崖边的阴阳》。
该医案里前后有众多孟河名医参与,但大家的手法皆不离于明清以来的“阳药+阴药”,而阴药又不离于熟地山萸肉之类。结果不但无法改善症状,更是一步步将病人推向了悬崖边缘。
最后也还是余听鸿本人突然醒悟过来,回到古人法,以大剂量别直参加少量附子,才终于令病人得以脱险。
此案病人也是汗出不止,乍看起来使用阴药来敛汗并没有错。可问题就在于,病人元气虚衰的程度,已经经不起任何会困遏卫气线的用药了,哪怕同时使用阳药也根本无法抵消。
只能回到古法!
在《来看古人们治“戴阳”的各种境界》《如何拯救悬崖边的阴阳》《上脱证,仍要顾及下气之流通》等篇的末尾,我都提到了丹溪治法,来进行对比。
病人扑倒暴汗,脉大无伦,丹溪用的是人参浓膏与艾灸气海穴。人参浓膏,相当于仲景笔下的炙甘草人参;艾灸法,相当于仲景笔下的干姜附子。以人参来兼顾平衡两线,同时还不忘使用艾灸法,来激发阳气,助力更顺畅地解除卫气稽留。
正因为丹溪充分兼顾了两线,因而在首轮急救后,病人的“卫稽”状态就大体上得以解除了。气化功能基本恢复,二便就不至于太过异常。也就不太会如上面赵以德案与陆养愚案那般,在止汗后出现实邪阻滞、郁热扰神、二便异常等症状。
对于暴汗,丹溪用人参+艾灸法,那么对于点滴无汗的情况呢?
就是本号今年以来多次提及的那则黄芪附子汤案了。
与喻嘉言案一样,病人属于内伤型外感发热,却过用发散,以致出现大热口渴妄言妄见等表现。脉虽洪数而实,丹溪却认作假象,表示真相为虚。遂以黄芪附子汤,令其冷服,三贴后病人得以汗出而解。
黄芪虽为阳药却本具甘味,与冷服法一起,解决本证的阴火线问题,已经足够。从丹溪连用三贴后获病人汗出来看,若是此案使用陶节庵的“回阳返本汤”原方+原服用法,恐怕想要取汗出,会非常困难。
丹溪此案的格局,我们不妨再往更极端的方向推一把。
阳气更为虚衰,阴火更为浮越。
这就成了李东垣那则经典的干姜附子汤案了,参《八两姜附案说明李东垣的伤寒水平无人可及丨东垣医案13》。
病人目赤,烦渴,脉七八至,却按之不鼓。东垣急用八两干姜附子,本想着置冷与之,以冷服来平衡看似亢盛实则已后继无力的浮阳。没想到药刚煮完端进房间时,病人已出现“爪甲变青”,此时就必须温热顿服了,因为阴火已不在阳位。
服用后,卫气稽留解除,病人汗出而愈。
东垣还有个著名的当归补血汤,药用黄芪与当归,处理的也是“阴火浮于一身之表+元气不足”的“二联组”问题。参《为什么东垣说当归补血汤证极似白虎汤证?区别究竟在哪里?》。
那么,倘若病人的两线问题,刚好处于东垣的当归补血汤与姜附汤之间,是不是就可以折中参考两方用药呢?
当然可以,因为朱丹溪用的黄芪+附子,正是如此善学古人的一个典范。
综上,我们可以看到,即便只是“二联组”,也必须根据两线的具体情况,来选择合适的两线药味组成。本号“两线经方解”系列有一篇,介绍的正是仲景是如何来兼顾权衡两线的,可参《桂枝汤向“亡阳”发展的七个类方》。
写到这里,最后来总结一下“戴阳”。
“戴阳”一词,最早出自于《伤寒论》:
“下利,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”
其中的“郁冒”与“厥”,可参《发狂,难不成也是想要出去?!(附上“狂兄狂弟”:冒、郁、怫)》《仲景用“厥”字来教你,什么是“复气”!》。
后世将这句话理解为“一线”的“下虚上脱”,是错误的。
正确的理解应该是:元气虚衰以致于气机困于阴位而难以外达于阳位,对应“脉沉而迟”与“厥”;阴火上占阳道,对应“面赤”与“身热”。
即便将其解读为“下虚上脱”,也应该是“两线”的:下虚,是卫气线不升;上脱,是阴火线不降。
“戴阳”最终若是能得解,仍是因为,该外达的得以外达,该降行的得以降行,卫气稽留得以解除。卫气外达,则阴火外解,可能伴随汗出而愈。
那本来就已经处于汗出甚至暴汗的情况呢?
本号解析过,卫气稽留解除则会可能伴随汗出,但汗出不代表卫气稽留得以解除。参《为什么李东垣会将【躁】象作为区别内伤外感的重要标志?》。
本篇所有出现的汗出,皆是阴火迫津液出而形成的。而之所以有阴火,仍是因为处于“卫稽”。所以,此证越是汗暴出,则说明“卫稽”越是严重急暴。而且,由于“卫稽”,卫气本身并不能充达于表,因而此汗往往表现为冷汗。
也就是说,对于“戴阳”一证,在明以后,人们由于缺乏两线认知,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升逆的症状上,致力于敛阳潜阳镇阳等。但实际上此证最本质也最危急的问题,在于卫气稽留的问题趋向于极致极端,很快会发展为再无阳气以行再无阳气以动。
而因实邪困遏较重的“四联组”格局,又往往会发展为阳气彻底闭塞于里。所以才有了许叔微急制破阴丹,以求迅速解困,破出阴位,达于阳位,参《李东垣与朱丹溪都爱用的青皮》。
但无论是“四联组”还是“二联组”,是偏于实邪阻滞还是偏于元气虚衰,“戴阳”都只有一个致命结局:
阳气彻底出不了阴位。
倘若本号的读者们,经过过去两年以来,至此能够终于了然:
“戴阳”的本质为卫气稽留;解决“戴阳”的关键为解除卫气稽留;具体处理“戴阳”的手法必须连线兼顾权衡。
那本号在这一课题上,就总算可以先划上一个足以向古人交代的阶段性的句号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众和配资-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-股票配资知识-网络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